SVI日变化情况见图2(图中天数从1月1日开始记,下同)和图3。2006年1组污泥负荷控制不同于2、3组,因此其SVI也不同于2、3组,对此分别分析。 运行天数在70天以内时,出现的SVI最低值段是春节运行枯水期特点决定的;运行150多天后SVI呈现下降,其值一般小于100mL/g,是由于进入夏季高温运行的特点决定的。
在以2006年情况为例来说明污泥膨胀对生化出水的影响,虽然1组和2、3组的工况条件不同,但其每组生化出水指标如SS、COD与二期总生化出水变化一致,以总生化出水表示,见图4。 分析图可知: (1)生化出水SS变化平稳,并没有出现由于污泥膨胀而出水带泥现象。按照40万m3/d的处理量分析,二期沉淀池的HRT是7.5h,因此能保证泥水分离效果。 (2)比较COD变化情况, 2006年有3个低值段。运行30天左右处出现的低COD段是由于春节枯水期生活污水比较多的缘故,运行120~160天处是由于污泥膨胀的缘故,运行355天以后出现的低COD段同样是由于膨胀的缘故,可见污泥膨胀有利于污水的生化处理。
在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废水的污染物成分与微生物的生理活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废水的水质组成是导致丝状菌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是水质本身的特点,如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高的废水易发生污泥膨胀,二是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导致污泥膨胀的发生。
统计分析表明2003~2006年该综合废水BOD5:N:P基本在100:3:0.7左右波动,技术改造前后进入生物氧化池内的污水BOD5:N:P比值变化并不大,同时考虑到技术改造前未发生污泥膨胀现象,因此认为营养物质缺乏是导致污泥膨胀的诱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除了水质特点外,生化系统的运行工况对污泥膨胀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这些工况条件主要包括溶解氧(DO),pH,水温,污泥浓度及污泥负荷,工艺运行的变化和这些工况因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有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发生。 (1)溶解氧(DO) 生化系统采用工艺是氧化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溶解氧控制相对比较容易,溶解氧控制一直保持在2.5mg/L以上。2006年控制情况见图5,图中DO较高段是由于春节枯水期运行特点决定的,其它时段DO控制在2.5~4mg/L之间,不会引起微好氧型丝状菌的过度生长,因此可以认为溶解氧不是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该污水处理工程自投运以来,生物氧化池内pH在7.2~8.0之间波动,2005年的情况见图6,因此pH不是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
2006年水温变化情况见图7,夏季高温往往导致生物氧化池水温高于39℃,图中最低水温段是由于春节枯水期运行特点决定的。
比较图7和图3,当水温高于39℃后SVI指数开始快速下降到50~100mL/g;10月底以后水温开始下降并低于39℃后,SVI指数逐步攀升到150 mL/g以上,甚至300mL/g;分析2004年和2005年的情况具有相同规律,因此水温高于39℃后,水温才是决定SVI指数的主要因素。
氧化沟工艺一般是低有机负荷,对它控制影响丝状菌和菌胶团对基物的竟争。2004~2006年污泥有机负荷日变化见图8和图9。由于春节枯水期运行特点,因此图中前60天以内负荷较低;而2005年是技术改造调试年,处理水量和水质的波动导致负荷变化波动较大。
(1)二沉池的水力停留时间足够长使得活性污泥不流失,?SS在60mL/g以内。
(2)污泥膨胀发生时候,生化出水COD有变小的趋势。
针对该污水处理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降低运行成本的角度出发,建议生化系统处于“微膨胀状态”,控制原则是不影响二沉池的泥水分离为宜,以充分发挥丝状菌净化污水能力强的特点。污泥膨胀发生时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水温低于39℃条件下,污泥负荷与SVI有对应关系,污泥负荷小于0.15kgCOD/(kgMLSS.d)时,SVI指数一般150mL/g以内;污泥负荷0.15~0.20 kgCOD/(kgMLSS.d)时,SVI指数一般在200 mL/g左右;污泥负荷0.20 kgCOD/(kgMLSS.d)以上,甚至在0.25kgCOD/(kgMLSS.d)以上时,SVI指数一般250 mL/g以上,易发生污泥膨胀;抑制中度以上膨胀的关键是控制污泥负荷最大不超过0.25kgCOD/(kgMLSS.d)。水温高于39℃后,水温才是影响SVI最主要因素,SVI指数一般在100以内。
(4)污泥膨胀的发生有利于该污水处理工程效能的发挥,体现在生化出水COD有变小的趋势和生化出水不带泥。鉴于该污水处理工程的实际情况,建议控制生化系统处于“微污泥膨胀状态”。
(5)污泥膨胀发生时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和污泥的减量作用机理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 张建新 王洪臣.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泥膨胀的研究和控制对策.给水排水.2003,29(7):8~12
[4] 吕桂宾.印染废水处理中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硕士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4月
[5] 邹笑蓉 李宏敏 梁衷华.污泥膨胀控制实例. 给水排水.2003,29(7):16~17
[6] 王洪臣.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与维护管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7] 李家珍.染料、染色工业废水处理.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8] Peidi Hu,Peter Fstron.Effet of pH on fungal growth and bulking in laboratory activatedsludge.1991,Research Journal WPCF.63(3):276~277
[9] S.Knoop and S.Kunst.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ludge Loading on Activated Sludge Setting,Especially on Microthrix Parvicella.Wat.Sci.Tech.1998,37(4-5):27-35
[10] 王凯军.污泥膨胀的机理与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文章来源:浙环修协污水处理委员会虞伟权委员
上一篇:« 环境新闻速览丨大家行动起来 才能降伏雾霾(人民日报) | 下一篇:会员风采 | 浙江鸿博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 |